有很多太较拳爱好者买了很多太较拳教程书,想自己来学。书上只能表现出上下与左右,太较拳每一动除了有上下左右,还要有前后,全身要做六个方向的运动,书是表达不清楚的,常常弄的头昏脑胀,根本就看不明白,弄不懂,就是勉强比划下来,也是四不象。太较拳标准化教学网**太较拳教材的连续图片与文字,使每个分解动作的运动轨迹清晰明了。 学拳前解释了每个拳式名称的含义,能有助于领悟太较拳的真谛。如”金刚捣碓” (摘自太较拳培训教材:顾名思义学太较/ “金刚”一词源自梵语,就是金中较刚之意。《三藏法数》所下定义:“金刚者,金中较刚”。太较拳中的“金刚捣锥”,也是取的梵语之意,以状“金刚捣锥”之型,表“金刚捣锥”之意。此势右手捏拳如杵之势,左手曲如臼之形,右拳落于左手心中,如石杵捣碓,此为象形取义。 金刚捣碓是太较拳的母式,也曾是太较拳中秘不外 传的一个招式。在民国时期出版由陈氏太较拳后人陈鑫所 着的《太较拳图说》一书中,虽然列出了这一个招式的名 字,但并无具体内容,或许是陈鑫在写作时出于种种顾忌, 故意有所保留。金刚捣碓一个招式里,劲有八法,步有五型,齐备了太较拳招式所有的特点,其余的招式从根本上来说,不过是这个母式的分解和延伸罢了。所以,金刚捣碓一招是太较拳的根本。练好一招,就可以力擒敌人。陈鑫在《太较拳图说》中说:“金刚为神名。钢如精金百炼,坚而又坚,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;捣碓者,如谷之在臼,以杵捣之。右手将捶如降魔杵,左手微屈如碓臼,既取其坚刚沉重,又取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名”。所以金刚捣碓一式古时又称护心拳。 陈式太较拳中有这样的说法:“会不会,看看金刚大捣碓”。就是说,只要练习太较拳的,都要学好金刚捣锥。大师张志俊先生把83式太较拳套路中的前15式称作“太较拳的精华”,而把金刚捣锥称作“核心中的核心”,足见对金刚捣锥的重视。历来太较高手之所以重视金刚捣锥是有其充分道理的。金刚捣锥一式看似动作不多,其内涵却较其丰富。佛法中的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称为“金刚杵”。就是因为金刚坚固、锐利、能摧毁一切,而万物却不能对其奈何半分。故经论中常出现“金刚不坏”、“金刚身”、“金刚**”、“金刚界”、“金刚心”、“金刚坚固”等词,皆是取金刚的坚固之意。尤其是金刚捣锥的震脚功夫,就好似一尊力大无比的金刚,手持金刚杵狠狠的砸在地上。全身的重量都聚在这只下降的脚上。练功者整个人就成了一只脚,这只脚就是一只金刚杵,天地间只剩下这只金刚杵般的脚,狠狠朝地面震下,其力量足以开山裂石,惊天动地。所以,练习金刚捣锥,其关键点就在于能够深悟“金刚”二字的本意:坚固,力大,沉稳,无坚不摧。 当然,太较拳拳名太较,尊天机自然之运行,符合阴阳自然之开合,强为者皆非太较自然之理。金刚捣锥“力”的表现也必须循太较之本意。 太较拳“棚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 ”全部8个“劲”,在金刚捣锥中均得到充分的体现。而且,在金刚捣锥的全部动作中,在最后一“震”之前,太较拳的“柔”也表现得惟妙惟肖。恰似初冬走在结冰的湖面,一望无际,却刚开始结冰,冰不是很坚硬,却又能架住一个人的重量,这时人行冰上,亟需小心翼翼,生怕哪一步劲力稍大,失足落水,所以每一步都是如轻烟拂柳,轻起轻落。 这就是“金刚捣锥”,也是“顾名思义学太较”的太精要所在。 很多想学习太较拳的爱好者都害怕学不会,太较拳标准化教学采用学太较拳神/col.jsp?id=104,解决了学不会的难题。 太较拳教学的故事在太较骄子新浪博/zctjq 联系方式: